從七月份開始,全國各地的充電樁都漲價了,而且漲得還不少。
最近的各大電車車主群里面,吐槽得最多的問題不是車子,而是“你們那邊還充得起電嗎?”
據網上消息稱,上海部分地區(qū)的第三方充電樁在短短兩個月里,充電費用足足翻了一倍。
(資料圖)
上海充電樁費用狂飆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充電樁的漲價情況,科小編聯系了一位家在上海的哥們兒——特斯拉車主阿北。
“是真的漲了很多。(充電費用)分時段的,如果是中午去的話,已經漲到2塊錢一度電了。真要中午充電的話還不如去蔚來那種品牌自建的充電站?!?/p>
不僅是峰時價格奇高,即便是供電壓力較小的深夜,充電費用也有上漲。
除了阿北用得最多的小桔充電,科小編還看了一下上海普陀區(qū)另外兩家頭部運營商——特來電和星星充電的費用。結果大差不差,中午的峰值充電費用在1塊9到2塊之間。
如果以2塊錢一度來計算:阿北的Model Y長續(xù)航版本是78度的電池,假設從零充到滿,算上額外收取的服務費,一次充電的價格就接近200塊錢。
換算到每公里的費用,也就是5毛錢。而2.0T排量汽油車的用車成本大概在8毛到1塊2。
如今在上海,電車的用車成本已經接近汽油車的一半,甚至超過一半了。
除了上海,科小編又查看了廣州天河區(qū)市中心的充電樁情況。
可以看到,下午高峰時段的每度電費都平均在1塊6左右,跟年初的時候相比確實有所上漲,漲幅大概都在20%左右。
品牌直營充電樁漲幅較小
第三方充電樁的價格芝麻開花,但是自主品牌的漲價幅度卻不大。
科小編打開APP查看了幾個位于廣州的小鵬超充站信息。可以看到,天河區(qū)超充站在峰時的單位價格都比較高,在1.6元到2元之間。
看似很貴,但跟今年年初相比,天河電腦城超充站的價格幾乎沒有變化,而IFC國金中心超充站的漲幅不超過10%。
而蔚來和特斯拉的自建充電站也是同樣的情況:峰時費用并不算低,但是跟如今的第三方充電樁相比甚至有一些優(yōu)勢;并且單位時間價格跟今年年初甚至去年相比,幾乎沒有上漲。
品牌自建充電站為什么不漲價?主要是因為充電站對主機廠來說,本質上是個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車企自掏腰包做服務配套,為的就是品牌傳播效果能夠在產品銷量上有所體現。至于充電站的經營情況,只要虧得不多就算贏。
運營商壓力山大
電車車主們紛紛高呼“充不起電”,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充電樁每度電的價格都穩(wěn)定在1塊錢上下,即便是用電高峰,也很少超過1塊5。
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面,充電費用就有如此之高的漲幅。也許目前的價格對車主來說還算不痛不癢,但萬一被來一手溫水煮青蛙呢?
畢竟油價會有漲跌浮動,電費一旦漲價了,再跌下去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而充電樁漲價的原因,其實也是分為短期波動和長期影響的。
短期波動主要是因為夏天到了,空調開得多,城市供電壓力大。充電樁的價格是由電費和服務費兩部分組成的。電費漲了,整體充電費用就會上抬。
而從長期來看,漲價是第三方充電站的運營商,在承受多方壓力下的必然結果。
現階段的第三方充電樁之所以能夠鋪設開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國家補貼的支持。在政策支持力度大的時候,運營商還能夠勉強維持;
一旦消費習慣培養(yǎng)完成,政策逐漸收緊,加上純電車市場從爆發(fā)期轉入平穩(wěn)期,如果運營商再不提高服務費,就會難以面對高昂的電樁維護支出。
陷入這種困境,應該漲價還是退場?運營商們也很頭疼。
但可以肯定的是,品牌方自建充電站,背負的壓力不會比第三方運營商更小。例如蔚來最近在新疆鋪設的一個充電樁,由于只限閑時才對外開放,遭到網友們炮轟“格局小”。
而蔚來副總裁沈婓的回應也很有意思:“不接受任何人用格局來綁架我們”,以及“建議電車還是要選蔚來”。
自建充電站的車企們也不是傻子:我自家的充電樁不先照顧自家的車主,難道給其他品牌做慈善嗎?
結語
充電樁的價格,一定是會趨于持續(xù)上漲的。一定程度的漲價,加上車企們在快充平臺的發(fā)力,其實有益于促進第三方電樁運營商的發(fā)育,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但如果充電費用從此一路狂飆,導致電車用車成本“媲美”油車,那就相當于把還沒長好的純電市場連根拔起,揠苗助長了。
如果有一天,充電跟加油一樣貴,你們還會選擇電車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