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韓春光 通訊員 馬獻珍 趙靜雅
(資料圖片)
“閨女,這一段天氣真熱,你在集氣站室外作業(yè)一定多喝水,可別中暑了!”炎炎夏日,家在鄭州市錦繡華北小區(qū)的武阿姨,在電話中反復叮囑遠在千里之外的女兒丁琳。
據(jù)介紹,近年來,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需求量逐年增長??偛吭O在鄭州的華北石油局,在陜西與內(nèi)蒙古交界處建設的大牛地、東勝氣田,累計生產(chǎn)天然氣530億立方米,成為向黃河流域輸送清潔能源的主要陣地,其中近四成輸?shù)搅撕幽?,為河南人民綠色低碳生活及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6月以來,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也連續(xù)發(fā)布高溫預警,但是為保障安全生產(chǎn),即使氣溫再高,采氣人也必須身著工裝,穿梭于集氣站。
“熱歸熱,勞保穿戴必須齊全。”大牛地氣田2號集氣站站長丁琳,邊說邊戴好安全帽和防護手套走進集氣站?!艾F(xiàn)在我們單位是報表電子化試點,信息填報智能化,拿著這臺防爆設備,可以邊巡檢邊掃描獲取生產(chǎn)數(shù)據(jù),并自動同步上傳到云端,工作效率高多了?!?/p>
高溫天氣下,工作人員需要每隔兩小時巡檢一次,每次需要20分鐘,在強光照射下,汗珠順著丁琳的臉頰、脖子往下流,她顧不上擦一下。她常常調侃:“來到這里,從事采氣工作9年,我由當初的嬌氣女孩,早已成長為女漢子了!”
“去下個機抽排水井場看看,這口氣井的地面流程需要完善,我們到現(xiàn)場構思一下改進方案?!比A北石油局專家劉岳龍,作為工程院技術幫扶組成員,乘“點對點”班車從鄭州一早出發(fā),深夜趕到東勝氣田,第二天上午便趕赴現(xiàn)場,解決采氣工程遇到的難題。
強光照射下,到井場沒幾分鐘,劉岳龍就被曬得滿臉通紅,顧不上抹去臉上的汗珠,就和技術員直奔井口,詳細測量管線,討論整改方案?!霸谶@段管線處加裝一個單向閥,避免氣井的地層水倒流?!眲⒃例埥ㄗh,“再加裝一套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提升智能化操作能力?!?/p>
“去下一個雙管電機泵排水采氣井場看看,這口井是氣田首次應用這項技術,還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完善......”為保障電泵正常運行,電機的絕緣性是關鍵,劉岳龍首先對電機絕緣性進行檢測,確定合格后才放心。這天,劉岳龍驅車幾百公里,跑了5個井場,晚上9點才回到住處。
連日來,承擔大牛地氣田電力運維的工作人員,冒著室外高溫進行巡線?!耙欢ㄒ龊脗€人防護,天氣再熱也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彪娏Ψ罩行狞h支部副書記魏鑫叮囑大家時,用紅外測溫儀觀察著線桿上的金具溫度。
在熱浪滾滾的毛烏素沙漠,盡管備受炎熱炙烤,只見他們麻利地爬上十幾米高的電線桿從事高空檢修作業(yè)。他們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結出了白色鹽霜。
魏鑫說:“入夏以來,我們利用地方農(nóng)網(wǎng)線路停電檢修間隙,累計登桿800多個,緊固螺絲600多處,更換金具、絕緣子、避雷器180余個,有力地保障了電力線路穩(wěn)定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