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學軍中學和杭州第十四中學將在臨安區(qū)的兩所高中設立2個名校長工作室、10個名師工作室,結對培養(yǎng)40名骨干青年教師,并合作舉辦“學軍集賢班”和“十四中創(chuàng)新班”。
3月29日,臨安區(qū)舉行的推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暨名校名師合作簽約儀式上,浙江省臨安中學、天目高級中學和學軍中學、杭十四中簽訂了以上合作內容。
【資料圖】
這意味著,學軍和十四中這兩所高中正式掛牌落戶臨安區(qū)。
儀式上,臨安區(qū)教育局還與浙江錦繡育才教育科技集團簽訂了委托管理協(xié)議,聘請“時代楷?!标惲⑷盒iL為臨安教育名譽總督學。
臨安區(qū)教育局表示,隨著市區(qū)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斷下沉向山區(qū)4縣,臨安區(qū)教育局搶抓契機,與學軍中學、杭十四中、育才教育集團圍繞管理共進、教師培優(yōu)、學生培優(yōu)、資源共享等4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希望通過集團化辦學的輻射帶動效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教育共同體建設模式,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臨安中學加盟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
合辦 “學軍集賢班”
此次簽約儀式上,臨安中學加盟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并掛牌“杭州學軍中學臨安學?!?,雙方簽約合作期限為6年,從2023年2月1日起至2029年1月31日止。
學軍中學將在臨安中學設立1個名校長和5個名師工作室,共計選派12名教師開展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指導、學科建設和師生培養(yǎng)等工作。
臨安中學每年選派6名行政管理人員和學科骨干教師到學軍中學跟崗鍛煉,同時,學軍中學對臨安中學遴選的20名青年骨干教師進行師徒結對,并協(xié)助招聘、培養(yǎng)24名985高校碩士及以上應屆畢業(yè)生。
在學生培優(yōu)方面,兩校將合作舉辦2個“學軍集賢班”,全方位開展學生文化學習、社會實踐、夏令營等交流活動,同時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學科競賽集訓、高校特殊類招生等方面進行培訓與指導。
另外,學軍中學開放高考資訊動態(tài)、高考研討會、大型專家講座等資源,每年雙方共同舉辦不少于4次大型教育教學研討活動。
臨安中學校長陳宏輝說,學校其實從2012年開始就與學軍中學開始有教學共同研討、老師跟崗鍛煉等校際合作,這次在臨安區(qū)委區(qū)政府的重視下,再次合作簽約,是打造和學軍合作的2.0版本,到時,學軍中學會派老師到臨安來蹲點教學,“不是短期送教,而是會和我們的老師一起來帶班,共同打造學軍集賢班。”
陳宏輝校長特別看好學軍中學拔創(chuàng)新尖人才的培養(yǎng)能力,希望能助力學校的創(chuàng)新拔尖人才培養(yǎng),“今后如果我們學校有優(yōu)秀的拔尖素質的苗子也可以和學軍的競賽團隊進行共同培養(yǎng)?!?/p>
他說,到時預計會根據學生的中考成績和綜合素質在畢業(yè)生中來擇優(yōu)進入“學軍集賢班”,“如有五大競賽潛力的學生,也可以選拔進入學軍集賢班?!?/p>
這次學軍中學的校長邱月靈也在臨安中學掛牌成立了一個名校長工作室,跟其他五名優(yōu)秀教師設立”名師工作室“一樣,會定期的對臨安中學的教育教學進行診斷指導。
邱月靈表態(tài)說,兩校的合作會是全方位的,學軍中學會派出管理團隊和一線老師到臨安中學的“學軍集賢班”開課,通過這些老師的工作,希望能對臨安學校的管理和教學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希望能在一段時間后讓家長們看到一些成果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臨安中學2022年的普通高中招生計劃總共是576人,面向杭州主城區(qū)雙向對等招生計劃為56人,今年的招生計劃目前還沒有發(fā)布。
天目高中加盟杭十四中教育集團
合辦“十四中創(chuàng)新班”
天目高級中學加盟杭州第十四中學教育集團,掛牌“杭州第十四中學天目高中學校”,簽約合作的期限同樣是6年。
十四中也將在天目高級中學設立1個名校長和5個名師工作室,對天目高級中學遴選的20名青年骨干教師進行師徒結對,并協(xié)助招聘、培養(yǎng)985高校碩士及以上應屆畢業(yè)生。
天目高級中學每年選派若干行政管理人員和學科骨干教師到十四中跟崗鍛煉。
在學生培優(yōu)方面,兩校將合作舉辦2個“十四中創(chuàng)新班”,全方位開展學生文化學習、社會實踐、夏令營等交流活動。十四中也將開放高考資訊動態(tài)、高考研討會、大型專家講座等資源,每年雙方共同舉辦不少于8次教育教學研討活動。
天目高級中學校長金衛(wèi)峰說,影響學校辦學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借助合作辦學的契機,希望十四中的名校長、名師工作室能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學校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接下來學校也會派教師去十四中蹲點、跟崗、交流學習。
至于“十四中創(chuàng)新班”,他表示,這兩個班肯定要體現“創(chuàng)新”兩個字,借鑒十四中的管理模式和經驗,也會邀請十四中的名師經常來上課、開講座,對創(chuàng)新班的學生進行指導,這兩個班的教學進度和質量評估也要盡可能做到與十四中同步。同時,也給這兩個班的學生搭建平臺,參與十四中的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幫助他們開闊視野,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十四中校長陳利民也表示,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將以名師工作室為平臺,引領天目高中的中青年教師高效成長,也會助力天目高級中學招聘、培養(yǎng)年輕老師來助推整個教師隊伍的前進。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十四中作為全國信息化應用先鋒學校,將與天目高中實現共建共享。在學生活動開展方面,將和天目高中進行學生活動融通,比如十四中堅持了22年的科學與藝術“嘉年華”——“風帆杯”大賽,有體藝特色鮮明的“心飛翔·夢啟航”藝術展演等,為臨安學生的多元發(fā)展搭建舞臺、創(chuàng)設空間,讓更多特長鮮明、個性飛揚的“好苗子”脫穎而出。
引入錦繡育才教育集團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
托管青山湖科技城兩所學校
2016年,青山湖科技城引進育才教育集團舉辦青山湖科技城育才小學。2021年,又成立“臨安杭州育才教育集團”,委托其管理青山初級中學、青山湖科技城第二小學,橫畈小學等學校。
這次的簽約,臨安區(qū)教育局將與育才教育集團進一步擴大合作范圍。
臨安區(qū)教育局表示,育才教育集團在杭州、麗水等地區(qū)已有合作的成功范例,此模式與青山湖科技城發(fā)展規(guī)劃相適配,打算與育才教育集團合作引入此模式。
委托育才教育集團管理杭州市臨安區(qū)育才科技小學(暫名)、杭州市臨安區(qū)育才科技中學(暫名),在管理學校、改革創(chuàng)新師資調配等方面給予一定自主權,管理期間不改變學校的性質和所有權,委托管理總期限也是6年。
加大新名校集團化辦學力度
著重推進薄弱學科提升和尖子生輔導
根據《臨安區(qū)基礎教育“提質增效、高質量發(fā)展”六大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簡稱“行動計劃”),臨安區(qū)教育局接下來將大力開展學校建設、學前教育、隊伍管理、合作辦學、校園安全、品牌打造6大專項行動。
其中,高中教育將加大新名校集團化辦學力度,進一步加強開放辦學步伐。
“行動計劃”中的合作辦學專項行動提到,將加大與杭師大、學軍中學、育才教育集團等優(yōu)質教育資源合作力度,深化合作辦學層次,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優(yōu)秀辦學經驗,每年舉辦合作學校學術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動,合作辦學成果輻射到全區(qū)學校。
其中,臨安中學與杭州市學軍中學的合作,將通過“校長蹲點”、“柔性引智”、“精準提升”等行動,在師資培養(yǎng)、學科建設、競賽輔導、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著重就薄弱學科提升和尖子生輔導工作進行推進。
同時,按“適崗優(yōu)聘”的原則建立老師激勵機制,發(fā)揮好“陳立群工作室”的作用,總體提升臨安中學的教育質量,著力提升臨安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另外,除了學軍中學和杭十四中外,浙大附中和杭高也都有與臨安學校的合作辦學意向。
至2025年新建學校8所
杭州第十四中學青山湖學校今年將招生
“行動計劃”還提到,與錦繡育才集團的合作辦學也將進一步深化,探索育才教育集團一校兩制模式。
至2025年,臨安區(qū)計劃新建杭十四中青山湖校區(qū)、科技城三小等學校8所,新增合作托底型學位3420個,為臨安區(qū)提供更多優(yōu)質教育資源,并加強杭州城西科創(chuàng)大走廊區(qū)域學校招生統(tǒng)籌,積極推進高中招生一體化,進一步完善大走廊區(qū)域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等政策。
陳利民校長在簽約儀式上透露說,坐落于青山湖科技城的杭州第十四中學青山湖學校,今年九月就將正式投入使用,面向杭州主城區(qū)和臨安區(qū)共同招生,迎來第一批學生。
陳校長說,目前學校已經儲備了一年的師資,招聘的骨干教師都是具有縣級以上綜合榮譽的,青年教師大多是名校研究生,是一支非常年富力強且有戰(zhàn)斗力的教師隊伍,希望能為臨安學子辦好一所家門口的高中。
力爭中小學入學紅色預警全解除
實現薄弱學校全清零
與此同時,計劃到2025年,臨安區(qū)分別新增省一級、省二級幼兒園3所、9所以上,學前教育優(yōu)質率達到92%以上,普惠率保持在90%以上,公辦率達到84%以上。另外,還將構建區(qū)域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創(chuàng)成省現代化職業(yè)高中1所。
按照《臨安區(qū)教育項目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臨安區(qū)將力爭實現全區(qū)中小學入學紅色預警全解除。
新建成科技城三小、錢錦學校(九年一貫)、戚家橋學校(九年一貫)、青山二中,幼兒園新投用11個,增加學位17000個。另外還將逐步調整優(yōu)化學校規(guī)模,改擴建學校7所,實現薄弱學校全清零。
“行動計劃”還強調了要加強校長和教師隊伍的建設,打造后備干部-新任校長-骨干校長-名校長四級干部成長梯隊;開展“三名”升級版工程。計劃引育“教育家型”名師名校長5—10名,引育省特級教師、省教壇新秀、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等骨干教師40名。招聘“雙一流”高校畢業(yè)生或研究生200名,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本科學歷比例分別達到65%、90%,初中教師、高中教師研究生比例分別達到10%、22%。
橙柿互動記者 郭婧
通訊員 葉泰瑜 陶雅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