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早期探險家們繪制地圖一樣,天文學家們?nèi)缃褚苍谂y繪銀河系的螺旋結(jié)構(gòu)。
恐龍滅絕時,太陽系正位于銀河系的另一端
據(jù)國外媒體報道,除了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小行星外,太空和恐龍之間似乎并沒有太多關聯(lián),但NASA科學家發(fā)表的一段動畫視頻卻將這兩者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過去十年來,NASA科學家一直在利用NASA的開普勒探測器、開普勒望遠鏡和TESS望遠鏡搜集的數(shù)據(jù)研究行星的頻度(planet occurrence rates),即銀河系中出現(xiàn)的行星的頻率與類型。
這要從大家所觀測的恒星的年齡說起。例如,構(gòu)成昴星團的恒星年齡約為1300萬歲,聽上去可能很古老,但克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恒星仍然十分年輕。恐龍從未有機會見過昴星團,因為這些恒星在其滅絕了幾千萬年之后方才形成,不僅如此,在恐龍橫行于世時,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還與現(xiàn)在剛好相反,位于銀河系的另一邊。
這其實并不是什么新聞,因為很少有人會去思考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動。我們不會去思考天空的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看到的夜空的確會有所不同。
最終,NASA的科學家用加州理工學院高級科學家羅伯特·赫特(Robert Hurt)制作的經(jīng)典銀河系俯瞰圖做了一組幻燈片,然后通過錄屏將其制作成了視頻,希望借此說明,盡管天文學的時間尺度和我們切身感受到的截然不同,但卻和考古學的時間尺度吻合得很好。
動畫顯示,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央旋轉(zhuǎn)一周約耗時2億至2.5億年。從我們當前在銀河系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動畫中的時間線來看,我們已經(jīng)差不多轉(zhuǎn)完一圈了。上一次太陽系位于這片區(qū)域時,大約是三疊紀時期、恐龍剛開始出現(xiàn)在地球上的時候。在此之后的侏羅紀持續(xù)了5500萬年。然后是白堊紀,一直持續(xù)到了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時。
劍龍、禽龍和南方巨獸龍等恐龍都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當時地球正處于銀河系的另一邊。白堊紀長達7900萬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處于該區(qū)域。而在霸王龍生活的時期,地球則更接近如今所處的位置。
恐龍于6500萬年前滅絕后,哺乳動物逐漸開始崛起,而我們目前仍處于這一“階段”。在動畫的最后提出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等太陽系完成下一個旋轉(zhuǎn)周期后,地球上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動畫雖然簡單,解釋的科學原理卻頗為復雜。雖然天文學家仍在研究恒星圍繞星系中央旋轉(zhuǎn)的細節(jié),但基本來說,銀河系中的一切物體都在圍繞中央黑洞旋轉(zhuǎn)。越靠近中央,恒星轉(zhuǎn)得越快;反之越靠近外圍,恒星轉(zhuǎn)得越慢。太陽系位于銀河系的一條旋臂上,而整條旋臂、包括我們周邊的其它恒星,都會一同圍繞銀河系中央旋轉(zhuǎn)。
此外,銀河系本身也在圍繞規(guī)模更大的仙女座星系旋轉(zhuǎn)。這兩個星系正在不斷靠近彼此,再過40億年就會相撞。雖然聽上去很驚心動魄,但星系內(nèi)部的空隙很大,因此恒星之間并不會真的相撞。
因此相對而言,我們又回到了2億至2.5億年前所處的位置。但由于銀河系本身也在不斷運動、旋轉(zhuǎn),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回到之前的絕對位置上了。(葉子)
關鍵詞: 恐龍滅絕